在禽类养殖过程中,孵化环节至关重要,它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和后续的生产规模。而霉卵的存在是影响孵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。霉卵不仅自身无法正常孵化出健康的幼雏,还可能对周围正常的种蛋产生不良影响,如传播霉菌等病原体,导致其他种蛋也出现问题,进而降低整体的孵化率。因此,掌握霉卵剔除技巧,做好提高孵化率的细节处理,是每个养殖者都必须重视的工作。

要想有效剔除霉卵,首先需要了解霉卵形成的原因。霉菌的滋生是导致种蛋发霉的主要原因。种蛋产出后,如果所处的环境湿度较大、通风不良,就容易为霉菌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。种蛋在收集、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,比如沾染了粪便、泥土等,也会增加霉菌感染的几率。种蛋储存时间过长,其自身的抵抗力下降,也更容易被霉菌侵袭。
在种蛋选择阶段就要开始注重霉卵的排查。在收集种蛋时,养殖人员要仔细观察种蛋的外观。正常的种蛋表面应该干净、光滑,色泽均匀。而霉卵的表面往往会有明显的霉斑,这些霉斑可能呈现出黑色、绿色或者白色等不同颜色,形状也不规则。对于表面有轻微污渍的种蛋,不能简单地判定为霉卵,可以通过擦拭等方式进行初步清洁后再做判断。在挑选种蛋时,还可以借助灯光进行透视检查。使用专门的照蛋器,将种蛋放在照蛋器上,透过光线观察蛋内的情况。正常的种蛋在灯光下呈现出均匀的透明状,而霉卵内部可能会有黑影或者浑浊的现象。对于那些看起来有异常但无法确定是否为霉卵的种蛋,可以单独放置,进行进一步的观察。
种蛋的储存环境对防止霉卵产生也非常关键。储存种蛋的仓库要保持干燥、通风良好。可以通过安装除湿设备来控制仓库内的湿度,一般来说,相对湿度保持在 70%以下较为适宜。要保证仓库有良好的通风系统,及时排出潮湿的空气和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。种蛋的摆放也有讲究,要将种蛋大头朝上放置在蛋盘上,并且蛋盘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间距,以利于空气流通。储存种蛋的时间不宜过长,一般建议在一周内进行孵化,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种蛋发霉的风险。
在孵化过程中,也要持续关注霉卵的情况。在孵化的初期,可以进行第一次照蛋,再次检查是否有漏选的霉卵。如果发现霉卵,要及时将其取出,避免其在孵化机内扩散霉菌。在孵化的中后期,还要根据孵化机内的环境状况进行适当调整。比如,如果发现孵化机内湿度突然升高,要及时检查是否有霉卵破裂导致水分渗出。要定期对孵化机进行清洁和消毒,防止霉菌在孵化机内滋生。
对于已经发现的霉卵,要进行妥善处理。不能随意丢弃,以免污染养殖环境。可以将霉卵集中收集后,采用深埋或者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,确保霉菌不会再次传播。
掌握霉卵剔除技巧,做好提高孵化率的细节处理,需要养殖人员在种蛋选择、储存、孵化等各个环节都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提高孵化率,为禽类养殖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。